據浙江新聞客戶端報道,浙江省教育廳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實施意見》共提出五個大項重點任務,包括完善五育并舉培養體系,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實施補短提升培優,促進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發展;按“四有好老師”標準,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推進關鍵領域改革,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而在21個小項里,有不少都是家長非常關注的改革舉措。例如,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開展德智體美勞“五好學生”評選等。
《意見》發布后,引發家長群熱烈討論。從這些討論中可以看出,家長一方面是歡迎,一方面是擔心。歡迎自然是希望孩子能學會更多的本領,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擔心則是因為怕負擔加重。
其實道理大家都明白,孩子的世界里不應該只有書本,還需要音樂美術體育和玩樂,美育確實是中小學教育需要補上的一塊短板?!秾嵤┮庖姟诽岢鲆⒊B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納入中考,必定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重視程度都會提高。這個加法有助于提升整個藝術類科目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比重。
可是一旦納入中考,又會有新的情況產生。中考畢竟有極強的引導功能。眼下的中考分數由語數英科、思社體育構成,思社用的是開卷考的模式,在總分中占據50分的分值,體育是30分。不管是30分還是50分,對考生而言,都是不可能輕易放棄的。中考錄取,論的是總成績,一分之差也許就落后很多名了,誰又敢怠慢呢?藝術納入中考以后,想必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當我們把考核變成一個分數時,其實面臨著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應試化,擔心它陷入應試教育的窠臼中,這樣反而背離了初衷。
由此可見,家長的擔心并不是沒來由。負擔會不會加重,一切以分數來衡量是否合適?會不會出現紛紛送孩子上培訓班的事,學藝術的費用又很高,會不會增加家庭負擔?
這些都意味著我們在做加法的同時,還要再做做減法。藝術再優美,它也是教育的一種,需要好好學習,這就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如何在緊湊的時間里騰挪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還有,農村學校在藝術教育上存在師資、器材、教室上的不足,又該怎么解決?這些都是政策制定時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
所以,具體如何實施,如何做得讓大家都滿意,回歸素質教育的本質恐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這也有賴于整個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的變革,與升學機制息息相關。大家可能對前幾年的奧數熱記憶猶新,奧數熱中大量存在的是民辦初中招生的利益驅動,如今采取公民同招以后,奧數熱戛然而止。一熱一冷,其實背后就是升學機制發生了變化。
《實施意見》發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就是要將問題暴露出來,尋醫問藥,相信在社會的廣泛參與下,會有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分數和素質教育并非天生的對立關系,從源頭入手,打破阻隔,才能讓納入中考的藝術不變味,不跑偏。(本報評論員 高路)
為弘揚魔術、雜技藝術文化的精髓,豐富孩子們的校園文化生活,由駐馬店市《天中晚報》小記者部、市文聯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雜技魔術進校園活動”在駐馬店市第十小學舉行,近二百名小記者享受到了一場文化生活的盛宴。
11月20日上午,鄭州經開區藝術小學邀請到河南省教研室英語教研員崔秀玲,進行英語繪本教學的聽評課指導。
11月25日晚,以馬克思、恩格斯和燕妮等歷史人物為原型的話劇《為真理而奮斗》在鄭州公開演出。
網絡調查顯示,網友普遍認為鄉村美育與城市美育存在一定差距。納入中考后,鄉村考生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鄉村美育該如何進行,是否必須與城市美育“面目相同”?
學校美育該如何應對“考試指揮棒”的到來,又應補上哪幾課,以達到更好育人效果?就此,記者采訪了家長、校長和專家。
連日來,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文創藝術淘寶村陸續復工復產,這里的鄉村手藝人從事木藝、扎染、書畫、創意布藝包裝等文創產品生產,在傳承中他們也積極創新將櫻桃溝豐富的櫻桃文化、手工非遺文化融入件件文創作品,使設計研發出的文創產品成更具市場價值,不僅帶動群眾增收,也讓傳統手藝煥發新生機。
11月16日,鄭州經開區教研室舉行“中考真題深度學習”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經開區初中英語教研員李艷霞、小學英語教研員齊順和全體初中英語教師參加本次觀摩。
11月12日,鄭州經開區藝術小學的孩子們來到華夏銅藝,參加由經開區文化藝術中心舉辦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暨非遺專場系列培訓活動。本次活動特邀銅器鑄造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朱劍甫老師授課。
為加強藝術社團建設與管理,促進學校藝術社團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11月11日,鄭州高新區在榮邦城小學舉行2020年中小學星級藝術社團評選活動。
11月26日上午,一場生動的剪紙藝術講座在駐馬店市驛城區西園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黨群文化家園)巧工坊舉行,附近社區的居民聞訊紛紛趕來聆聽該市剪紙藝術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翔遠老師講授剪紙藝術,并在趙翔遠老師的指導下實踐制作剪紙作品。